音樂 文學 特有文化

音樂方面,琉球特有樂器有與三弦類似的三蛇線;御座樂則是歷史上伴隨著琉球入貢、慶賀、謝恩與中國冊封使團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動的過程中,由日本傳播到琉球的音樂,後來變成琉球王國的宮廷儀式音樂,稱「御冠船踊」。御冠船踊的舞者皆為琉球的士族子弟。琉球處分後,為與明治以後的舞踊區別,宮廷舞踊被稱為古典舞踊。1719年,在冊封尚敬王之際,時任踊奉行一職的向受祐(玉城朝薰),參考日本的藝能,創立琉球特有的舞劇組踊。1879年,琉球被日本兼併,士族階層趨於沒落。古典舞踊中的雜踊流入民間,民間舞踊誕生。日本昭和時期,舞踊開始結合現代流行音樂元素;發展至今成為現今琉球的傳統舞劇:「琉球舞踊」,其與戲劇〈組踊〉具有閩南文化和馬來文化的特色,而和日本的舞蹈、戲劇不完全相同。

文學方面,琉歌的形式與和歌很相似。1471年,琉球國金丸(尚圓王)給島津的書狀是用平假名寫成。1531年,尚清王在首里王府開始編輯的民間琉歌大集「おもろさうし(omorosausi)」,所使用的是平假名(ひらがな),由此得知平假名當時在民間比較普遍。此外,關於明朝洪武五年(1372年)琉球首次向明朝入貢時的貢表表文,中國史書《明會要》提到「其字體書科斗(蝌蚪)也」,而研究者表示「蝌蚪文」就是平假名。

琉球本身也有許多特有文化,異於中國和日本文化。例如琉球特有的「沖繩料理」以及名叫「泡盛」的蒸餾酒,在中國和日本本土皆無。琉球人盛行兩種墓葬,一種是龜甲墓,一種是破風墓。龜甲墓亦盛行於中國南方的浙江、福建、廣東一帶,而破風墓則是琉球特有的一種墓葬。

琉球王家陵園-玉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破風墓。此外,古代琉球人盛行一種叫風葬的習俗。人死後將其屍體置於洞窟中風化,直到三年之後由其親族女性將其遺骨洗淨並埋葬。此習俗與中國南方客家人的拾骨葬相似,但現在基本上已經被廢除。

琉球人最初沒有姓氏,只有名字,且名字往往與祖輩重複,但父子不會同名。後來因受到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響,琉球士族男子除本身原來的名字外,既有唐名(中國名字)又有和名(日本名字),又有以漢字命名的琉球式姓名,琉球式姓名由漢姓+「氏」字+名乘組成,名乘為二字,第一個字稱為名乘頭,世代相傳。之前所沿用的命名方式則由正式名字改為童名,不再於正式場合使用。

1879年琉球處分之後,留在沖繩境內的琉球士族的唐名不再具有法定地位,現在只有極少部分的琉球人仍使用唐名,戶籍名則使用日式姓名,以祖先封地為苗字。而當時流亡中國的琉球人後代則放棄和名,僅使用唐名。沒有唐名、漢姓和名乘的平民就完全改用日式姓名。